初识王国荃,其学者风度令人肃然起敬:眉宇清纯透出儒雅,言语谦和蕴含智慧,书卷气里又时时释放出创造的激情。熟悉的人这样描述他的性格,“犁铧般执著地迷恋艰辛的拓荒,报国痴情始终燃烧在心灵的田野”。
王国荃的“根治氟砷中毒”研究,是涉及亿万人健康的庞大工程。在这领域,王国荃以四十载的忠诚与求索,填补了多项世界科研空白,构建起“王氏环境医学体系”。
生机勃发的边塞新城奎屯,崛起于准噶尔盆地的南缘,为天山北麓经济带上一颗璀璨明珠。可谁曾想到:这座有着20万人口的城市的兴与衰,同王国荃的挺身而出相关。
时光追溯至30年前,农垦新区奎屯初见雏型,在人群中便流行着一种“怪病”:为数众多的人胸部、腹部皮肤上生出黑白相间的花纹;四肢长出疙瘩;病程长者还会遇到肺癌、心脑血管病等病魔袭击。“怪病”在1200平方公里的87个村庄的人群中蔓延,一时间,人心恐慌,众多居民为躲避“瘟疫”而纷纷携儿带女逃离。奎屯一带20万居民人心思迁,造成大片田地荒芜。
有人悲叹:奎屯垦区将从中国版图中抹去。1980年,任教于新疆医学院的环境医学专家王国荃挺身而出,率领一批专家赶来,足迹踏遍奎屯的山山水水,从滴滴水中寻觅“怪病”的巢穴,于一家一户间捕捉“病魔”的踪影。当他从环境医学的视角透视这“群体怪病”时,灵感的闪电顿时在脑际划过,眼前豁然开朗:定是“砷氟”作怪。
为了证实这一发现的准确性,王国荃进行无数次筛选、提纯、反馈与论证。这期间,他组织14个学科的专家、教授,深入奎屯病区进行系统的综合性研究,测得病区有141口井的井水含砷量高,导致典型的地方性砷中毒,同时捕捉到砷中毒造成皮肤病、癌变、心脏病、微循环障碍等主要病变信号。这一重大发现,立即震动了学术界,被认为“首次发现我国大陆第一起大面积地方性砷中毒”,不久便获得国家科委科技进步奖。
在王国荃的呼吁下,当地政府举全力构建防病改水工程。1985年,奎屯垦区完成了投资1700万元的第一期防病改水的自来水管道工程,使70%病区居民饮用上了合乎卫生标准的自来水;1999年又完成了投资800万元的第二期防病改水工程,使95%以上的居民饮上卫生水。经改水后追踪考察,81%的患者病情好转或痊愈。奎屯垦区20万居民彻底摆脱了氟砷中毒病魔的困扰,承担起开发、建设美好家园的重任。
济苍生,呕心沥血图报国!这情怀激励着王国荃勇攀世界医学高峰。王国荃在国内预防医学领域率先招收硕士生和博士生,建设毒理学实验室,他将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引入环境医学的研究,拓展出科研的广阔空间。其科研方法独特而新颖:让环境卫生学、卫生毒理学、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多学科交叉、融合。他申报的13项国家级、省、部、委级科技进步奖源源不断被获准。
王国荃深知,氟砷中毒研究尚有许多“盲点”,仅新疆病区内人口就达900万,在全国病区人口则有5亿之众,目前防治受益人口总数累计仅有2500万,氟砷中毒病区还远远没有消灭。1991年,57岁的王国荃赴美进行学术交流,在美国国立职业安全与卫生研究所研究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如何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一年半后回国,他立即将现代分子生物学的技术与环境医学交融,催生出崭新的学科,创建了处于国际学术前沿的“环境基因实验室”。
王国荃综合运用分子生物学,分子毒理学和基因芯片等先进技术,从基因水平探讨砷中毒和砷致癌的分子机制,为从基因水平解释砷中毒和致癌作用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1997年,他指导博士生完成论文《人神经营养因子—4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抗砷,汞神经毒功能的研究》、《基因芯片研究抗砷相关基因和砷对有关基因差异表达的影响》等,为研究基因防治砷中毒跨出了领先的一步。
当代科技呼唤多学科的立体交叉与融合。王国荃说,科研工作者不仅要有博学多能的素质,更要有团队精神。王国荃时常将协作之手伸向方方面面,寻找优势互补。在地矿局专家的协助下,他开展了《模糊聚类分析在勘查奎屯地方性氟中毒地区氟源中应用》的研究,摸清了病区氟、砷等物质的分布情况。他与中国科学院6个科研所合作,对奎屯地区28种元素在水、土、植物和动物体中含量作了全面调查,搞清了病区的范围和氟、砷对病区影响的严重程度。为了从生理、生化、形态和临床各个系统全面搞清病情和病理机制,他同14个学科的专家进行了多年长期的科研协作,至今还不断深入病区,作进一步防治工作的研究。仅去年以来,王国荃组织多学科专家五下奎屯考察,以新视角搜寻到不少宝贵资料。他举办“全国氟研讨会”等多种学术活动,邀请复旦大学遗传所所长薛京伦教授、日本氟学会会长柳泽文德教授、美国环境保护署主任泰博教授等国内外著名专家来新疆共同探讨。
王国荃说:“科技人才对经济发展尤为重要,培养与吸收高科技人才是西部开发之急需。”1984年他开始招收硕士生;1994年起又承担起培养博士生的重任,至今已培养硕士生21人、博士生18名。一批高科技高素质人才正在为“王氏环境医学体系”的丰满不断进击,使我国在“环境基因”的某些研究领域和防治氟砷中毒的细胞分子生物学领域方面跻身世界前列。